寫簡體字 省了時間 丟了文化

【聯合報╱2008/05/10/ 季旭昇/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(台北市)】

大選過後,大家期盼的開放大陸觀光即將實現,觀光業積極迎接大陸觀光客,也印了不少簡體字的說明,引起有識之士的憂心,在民意論壇提出批評建言。這個批評也引起大陸配偶的反彈,以為:寫簡體字省時間,合乎現代社會節奏快速的需求。

對大陸一般五十歲以下的人而言,從小學的都是簡體字,要他們再學傳統漢字(繁體字),總覺得很麻煩。大陸配偶的想法,自是人之常情。

作為一般人的交流工具而言,簡體字當然好寫、省時間。但如果只從這個角度來看,簡體漢字應該朝拼音化發展,豈不更省時間?民初以來很多學者、政客是這麼主張的。但五十年的實驗,大陸主政者早已知道這個思維的危險及不可行,因而簡化字的推行,早已自動停止在「一簡」階段,不再往下簡化。

作為文明人的書寫工具而言,文字是傳達文明的載體。簡體字造成許多語義混淆,造成與三千年傳統文化的隔閡,其傷害至深至大。懂得歷史文化重要的人,對簡體字所造成的深層傷害,無不憂心忡忡。

整體來看,簡體字只能達成漢字傳遞生活功能的最底層,不能達成傳達精緻文化的高層功能。就像腳踏車只能達成運輸功能的最底層,汽車、火車、高速公路、高速鐵路、飛機才能達成運輸功能的最高層。

中國歷史上四大簡體字產生的高峰,都是在戰爭頻仍、民生凋敝的時代。前三個高峰期(戰國時代、魏晉南北朝、唐末五代)顯示:一旦戰爭結束,經濟復甦,簡體字就自動退位。第四個高峰期則在清末民初至現在,簡體字的發展還在討論中。參考歷史的發展,大陸的經濟已然漸漸恢復,而在建設最末端的文化教育,則似未能同步跟上。大陸已經漸漸告別了腳踏車、四合院,代之以高速運輸、高樓大廈,何獨對於文字仍然忍心讓她停留在最底層,讓中國文字失去了傳達精緻文化、傳統文化的高層功能。

簡體字,是戰亂的產物、貧窮的象徵、嬾省的託辭。這用詞或許有點驚悚,但用心良苦。傳統漢字是繼承傳統中華文化最好的載體,也是台灣在保存優質中華文化中最大的貢獻。大陸觀光客來台灣要欣賞的,不就是台灣表現優美的一面麼?觀光業界,眼光要看遠一點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ris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